学了很多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,为何还是难以成功?

CORNERSTONE · · 2236 次点击 · · 开始浏览    
这是一个创建于 的文章,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。

83版《西游记》里有一个桥段:

金角大王拿着宝葫芦对孙悟空说:“我叫你名字,你敢答应吗?”

孙悟空不知情,回了句:”爷爷在此“。

然后就被吸到宝葫芦里去了,金角大王成功拿到一血。

这个桥段相信大家已经看过无数遍了。

有一次我在讲课讲到某工具时,不知怎的就想起了它,于是现场做了个测试:

我把手里的话筒比作宝葫芦,找前排的某帅哥问:

“我叫你名字你敢答应吗?”

对方答:“不敢”。

在全场的哄笑声中,我想我已经清楚地将想表达的东西给表达了出来。

需要声明的是:对方不是事先预定的群演。

只不过,倘若将对方的反应放在《西游记》电视剧拍摄项目的现场,导演组大概会有点崩溃:

”这个戏真没法拍下去了,我亮出法宝,喊出口诀,他应该表现的很惊恐啊,亦或是无所谓的样子,接着不小心答应一声,被吸入到宝葫芦里去,他怎么能不按剧本出牌呢?”

可现实往往就是这么的出人意料啊。

严肃一点说,这个临时想出来的类比,虽有点戏谑,但却像极了很多项目经理朋友当下所面临的困惑:

有工具,有方法,项目就是做不成。

我们经过努力拿到了证书,获得了一系列宝葫芦式的法宝以及口诀(比如工具,方法,模板,流程),然后自信满满的拿去做项目 ... 

可殊不知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,我们经常发现项目相关方完全不吃那一套。

面对此情形,作为项目经理的你又该怎么办呢?

是谴责这个葫芦是高仿的假货?

还是怀疑那句口诀有可能是错的?

再或者去怪这个世界对自己太过残忍?

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?

想到有一次课间,有同学就工作中的一个困惑找我聊。待我把问题的表象给剥离之后,发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宝葫芦式问题。

于是,我艰难地管住了自己的嘴,坚持没有给出任何建议,只是不断地用开放式问题提问,不断地提问 ....

十分钟后,只见她眼里放光,连连说:”我get到你的点了,太感谢了,我知道该怎么做了。“

实际上,我啥都没给,只是通过不断地提问,让她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,或者用思路来形容会更为合适。

后来,我把上述过程归纳成了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:

我们学项目管理,学工具,学方法,学模板等等,并非意味着要把别人的葫芦和口诀直接拿过来用。

在我看来,完整的过程更应该像是一个获取种子,培育它,并帮助其不断成长,后续不断优化的过程 ...

这是一个培育过程,而非采购过程,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葫芦种子,而非成品葫芦。

这里面的每个步骤都不可或缺,至于原因也很简单:因为土壤不一样,且往深层次说,我们需要的也不是葫芦,而是隐藏在葫芦背后的能力。可在现实中,我们是否太过关注葫芦和口诀,却往往低估了土壤的价值和成长的过程呢?

说到底,能力无法移植,只能培育。

故而,我也有理由相信,那位同学在自己的那片土壤上培育出的正品葫芦,也一定会比我直接给出的葫芦要有效的多。

最后做一句总结吧:心中有葫芦,人人都可以成为葫芦娃。

咦,不是在聊《西游记》的吗,不好意思,串剧本了 ....

不过切换到《葫芦娃》的剧本也不算违和,毕竟《葫芦娃》里也有宝贝如意和口诀,不是吗?

然后,最后做成项目,靠的不是葫芦,而是作为项目经理,不断成长的葫芦娃。

合理并且有效地运用项目管理工具,不仅可以让我们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,还能最大程度保证项目目标的达成。CORNERSTONE提供了包括任务/需求/测试管理、迭代规划、缺陷追踪、报表统计、团队协作、WIKI、共享文件和日历等功能模块,现在申请20人以下团队即可免费使用。

aeef399ffa8046109e455da2e8c34dc4.png

2236 次点击  
加入收藏 微博
添加一条新回复 (您需要 登录 后才能回复 没有账号 ?)
  • 请尽量让自己的回复能够对别人有帮助
  • 支持 Markdown 格式, **粗体**、~~删除线~~、`单行代码`
  • 支持 @ 本站用户;支持表情(输入 : 提示),见 Emoji cheat sheet
  • 图片支持拖拽、截图粘贴等方式上传